“十三五”以来,我国出版界紧紧围绕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着力讲好中国故事,塑造良好国家形象,坚持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充分运用版权输出、实物出口、合作出版、国际书展等途径和方式,不断完善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和社会参与的体制机制,出版走出去取得长足进步。
作为最早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之一,罗马尼亚曾涌现出一批久负盛名的“中国通”。一代又一代汉学家和翻译家将大批优秀的中国历史和文学作品介绍到罗马尼亚。获得第十三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的罗马尼亚翻译家扬·布杜拉(中文名罗阳)就是其中之一。作为一个生在中国、长在中国的罗马尼亚人,罗阳口中和笔下的中国不仅仅是故乡,更是精神和心灵的居所。
有人得知我们在从事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的翻译工作时,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中国的翻译人员应该是把外文翻成中文,你们为什么倒着来?英语不是你们的母语,翻译的质量能好吗?效果能保证吗?即使翻译过去了,外国人会看吗?
梳理中国文学作品在其他国家或地区的译介与传播是了解中国与该国或该地区文化交流极好的切入点。印度尼西亚(简称印尼)是中国重要的周边大国之一,也是“一带一路”倡议重要的战略合作伙伴,两国文化交流源远流长。中国文学作品在印尼的译介与传播与华人在印尼生活的历史密不可分。本文希望通过梳理中国文学作品在印尼的译介与传播,介绍相关作家、翻译家与文学作品,可以为新时代中国文学作品更好地走向世界、与世界对话提供参考。
“一带一路”是中国提出的重大国际合作倡议,也是中国自觉承担大国责任、积极推动全球发展与全球治理创新的重要体现。当前国际形势对“一带一路”建设迈向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造成了新的不确定性,更加需要前瞻谋划和科学决策。遵循现代新型特色智库建设规律,推进创新发展与能力建设、提高国际智库合作水平,为促进“一带一路”行稳致远、走深走实作出更大贡献,是中国智库义不容辞的使命与职责。
图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