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与中国的文化交流,是两大东方文明古国跨越时空的对话,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这一交流不仅续写着丝绸之路的千年情缘,更在新时代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新活力。伊朗翻译家在中伊文化交流中扮演着文明转码器与精神摆渡人的双重角色,他们不仅是语言的转换者,更是文明的炼金术士——他们将丝绸之路上散落的文明碎片,熔铸成新的精神合金。
中国的改革开放,不知不觉中走过了将近50年的历程,在改革开放之初走入大学的一批年轻人,如今多数过了古稀之年,从在农村的土地上耕耘到在稿纸上、电脑上耕耘,再到走到学术舞台的边缘,但思想仍然依照着惯性在活动,不止不歇,不知老之将至。身边这样的朋友太多,他们中的多数是但做耕耘,不问收获,享受着这一过程,同时身边也有一些佼佼者,一方面给了我们执柯伐柯之便,另一方面也使人由不得将他们的收获与同道分享。
引领汉学浪潮,构筑汉学母港。年内将有超过五十位世界著名汉学家入驻全球汉学家的海滨“共享书房”——北京语言大学世界汉学中心开展学术访问、口述史访谈、合作研究等学术活动。
2024年10月30日,第二届世界汉学家大会·北京论坛在北京语言大学梧桐会堂开幕,来自世界40余国家的近百位汉学家再次相聚,共同展望世界汉学未来发展的学术思潮,以“读懂中华文明,携手推进世界现代化事业”为主题,探讨中国式现代化成功道路与中国发展经验的世界意义。
3月25日上午,俄罗斯彼尔姆代表团一行访问世界汉学中心。
图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