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交流源远流长。但长期以来,人们感慨西学东渐的魅力时,却往往忽略双向文明交流中的“中学西传”。其实,中国思想文化一经传播,便受到西方世界尤其是西方思想家们的青睐。比如,不同流派的中国古典哲学思想、唐诗宋词元曲等不同类型文学艺术被引介到西方世界,对西方思想界、文艺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月隆冬的午后,在他建造于19世纪中叶的宅邸中,接受专访。谨遵夫人田晓菲教授出门前的交代,沏上一壶好茶,还不忘准备一个特大号的茶杯给来客,一边开始以感性又不失理性的语调,追忆平生的学术历程;揭露如何打造出拥有十一本英文著作,二种英译作品,一种中文选集;平均每四年即有一本专著,至今仍不间断,俱有一种以上的中译本,新近的单篇文章,更是很快就出现译本。
中国著名作家张炜的长篇小说《古船》由中国文化译研网(CCTSS)译者会员、土耳其汉学家吉来翻译,近日将在土耳其出版上市第二版。该译本由Yeditepe出版社于2017年首次出版,销量良好,受到了广泛的读者欢迎和高度评价。为响应读者的阅读需求,专注文学作品的土耳其红猫出版社将于本月上市《古船》土耳其语译本再版。
说起中译外,不少人认为应该由外国人来完成。此说在某种意义上不是没有道理,由外语是本族语的人士翻译中文著作,译入语言会更地道鲜活,尤其在文学方面。然而,在非文学文献方面,中国人的外译应该说得到了国际市场的认同。如果我们放眼中国早期翻译史会发现,那些引领“东学西渐”的翻译家都曾尝试外译中国小说。类似于杨宪益娶戴乃迭,他们有的也娶洋媳妇,而他们所处的国际环境更糟一些,彼时的中国没有国际地位可言,那个时代的华人形象不佳。因而这些翻译家的形象值得探究。
从张骞西使后丝绸之路渐渐开通,在这个漫长的历史中,中国前往西域的使者记下了他们所听到、见到的伊朗,特别是在唐代在波斯王朝和阿拉伯的斗争中,波斯王朝最后的传人葬于长安,更是写了两国交往的重要事件。明清后,郑和的船队已经达到伊朗,在马欢的《瀛涯胜览》中,岁伊朗的记载达到了中国历史记载的最高峰。最后来华传教士利用大航海后的地理知识,在他们的世界地图中,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中国对伊朗的认识。
图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