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系统地总结了中国古代早期文明的发展,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也是具有世界意义的经典巨著,翻译和介绍《史记》成为中外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的现实需要。2025年7月23日至27日,由北京语言大学世界汉学中心主办,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承办,世界汉学家理事会——文学专家委员会成员、美国著名汉学家倪豪士(William H. Nienhauser)教授牵头组织《史记》翻译研讨会将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举办。
北京语言大学世界汉学中心致力于全球汉学学术交流,为进一步培养青年汉学家,促进全球青年汉学学者对中国的深入了解和认识,将于2025年10月13日-18日举办“知中国”汉学青年研习营。该汉学青年研习营旨在组织海内外青年学者,通过实地考察、体验、学习、研究,深入了解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进一步加深对中国历史文化及当代中国的理解,深化国际人文交流与不同文明互学互鉴,让有志从事中华文化传播和中国问题研究、积极参与中外不同领域交流合作的外国汉学青年学者,在世界汉学领域发挥积极作用,较快成长为在各自国家和地区乃至全球
为进一步提升中国国内青年学者的学术研究和创新能力,助力探索国际化研究课题,北京语言大学世界汉学中心特邀请加拿大卡尔顿大学政治学教授包天民(Jeremy T. Paltiel)于7月3日至13日入驻世界汉学中心,并开展国际关系专题工作坊。包天民教授将分享国际前沿研究成果和经验,并针对学员学术研究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一对一答疑指导,帮助学员提升学术水平和国际化视野。
当前,中国文学“走出去”仍面临两大瓶颈:一是资源集中于少数作家,大量优质作家作品缺乏国际曝光机会;二是作家与翻译家、海外出版市场之间存在信息断层,导致作品出海效率低下。为破解这一困局,世界汉学中心发起"中国作家与全球翻译家国际工作坊",旨在通过搭建翻译家(海外出版人)与作家的深度对话平台,精准对接全球市场需求,实现“作家敢出海、翻译家愿接单、市场有回响”良好反馈,探索中国文学国际化传播的新路径。
第三届中国-巴尔干区域国际会议由北京语言大学世界汉学中心与爱奥尼亚大学希腊汉学中心联合举办。此次会议旨在促进东南欧、东地中海地区及其他地区从事汉学和中国研究的学者、从业者、政策制定者和学生之间展开跨学科对话与合作。在前两届会议成功举办的基础上,本届会议将批判性地探讨以东南欧和东地中海地区为重点的汉学与中国研究领域不断发展的学术成果。会议强调学术交流在增进相互理解、推动政策发展以及促进可持续的跨文化对话方面的重要性。
图志